大家都猜對了嗎? 答案是(D)
參考2016年「各縣市綠建築標章核發件數」數據顯示,新北市核發的綠建築標章數量共計133件,為五都之冠。但考慮到綠建築分級所帶來的容積獎勵,實際上臺北市在最高標準的鑽石級、黃金級審核中表現為五都之最。 那現今綠建築的審核及維護制度仍有何改善空間呢?

臺灣於1999年建立綠建築評估系統(EEWH),共包含九大指標,至少須取得四項指標才能取得「綠建築標章」或「候選綠建築證書」,其中「日常節能」及「水資源」為必要選項。

綠建築標章依達標程度高低依序分成鑽石級、黃金級、銀級、銅級與合格級,有效期限為五年。 候選綠建築證書則是為鼓勵已取得建造執照,但尚未完工、無法領取使用執照的新建物特別成立的制度。凡是規劃設計合乎綠建築評估標準,即可獲頒證書而稱為「準」綠建築。

如何完善誘因機制?

政府強制規定造價新臺幣5000萬元以上的公有建築必須取得綠建築標章,但對私人建築而言,容積獎勵才是申請標章的誘因。

目前臺灣「銀級」以上的綠建築能獲得容積獎勵,建商便可建造更多坪數而賺取更大的利潤。但現行制度下,建商先嚐到容積獎勵的甜頭,但在建案售出後卻不需要負起維護的責任。

對此,臺北市政府於2017年通過《臺北市綠建築保證金及維護費用管理辦法》,對於未來申請綠建築的建案,建商必須繳納工程造價5%的保證金、公寓大廈也須提撥50%的公共基金作為綠建築維護管理基金,否則將不會核發建造執照、使用執照;另外,2014年後取得建照的綠建築,將向建商追繳,不然可開罰怠金。

面臨綠建築後續的維護問題,臺北市政府將成本正確地轉移至建商,確可成為新北市及其餘縣市的模範。